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面對高度傳染力的新冠狀病毒Covid-19來襲,防護衣成為我們防疫必備的個人防護裝備。
防護衣主要是為了隔離身體全部或部分區域,免遭受潛在危險或隔離外在環境,用於保護醫護人員阻隔病人的血液、組織液噴濺到身上,雙向保護醫護人員和病患免於遭受感染。因疫情而聞名的防護衣 (兔寶寶裝) 則是做為高度危險採檢、實驗時百分之百隔絕的防護裝備。如要去高危險地區,如機場、醫院、診所、菜市場,也可使用防護衣和面罩等防疫配備,降低接觸病毒的機率。
過去台灣的防護衣仰賴歐美國家進口居多,因此防護衣對於亞洲人來說並不合身,也催生出台灣廠商自行生產契機。
不過現在市面上許多打著P1, P2, P3的防護衣,我們又該如何去選購呢?
這些布料是如何達成具有阻隔傳染力的病毒呢? 我們來一起揭曉防護衣等級、防護效果的差異。
防護衣是360度從上到下包緊緊,確保病毒無法從任何地方入侵,但穿脫需要多道程序,相當費時,密不透風的設計非常消耗體力,穿戴者有可能會出現中暑熱昏情況,儘管如此,執行一些高風險的檢測或實驗時,穿戴上防護衣可以保持最安全的防護狀態。
最基本的功能要求是[防水]和[防潑濺],才能有效隔絕醫療前線人員與有害噴濺體液接觸。防護衣所使用的布料,是經由加工塗布化學藥劑,主要是防止液體與病毒滲透,因此必須維持表面塗布層的完整性,那怕是微小刮痕都不行。
如果是醫療用的防護衣,製作工法、材質都必須合乎法規國家標準。
我們常見的防護衣面料,分為以下三種
更詳細資訊可詳讀以下文章
醫用防護衣的材料與製程細節指南
台灣依據[國家標準CNS 14798拋棄式醫用防護衣性能要求],將防護衣區分為P1、P2、P3三個等級,每個等級相對應的防護效果和測試項目也有所區別。
1. 若穿著兩截式醫用防護衣,建議穿戴者在外套著具有防護效果的單袍。
2. 僅限連身形的醫用防護衣。
P1防護衣的防護性能要求相對較少,依照規範而言僅測試靜水壓與衝擊穿透。
須達到 ≧20 cmH2O,測試面積 100cm2 下以 60 cmH2O/min 速度加壓,測試織物所能承受之水壓力量。
須達到 ≦ 4.5 g ,以 500 ml 水量噴灑於防護衣織物表面,觀察防護衣是否能阻隔水量衝擊時的滲透。
這2項測試主要是防止病人與血液、體液噴濺危害到人體。
P2防護衣在防護等級上高於P1防護衣,共有8項測試要求。相較於P1防護衣,多了6項檢測項目要求。
P2等級防護衣在強力方面,強調防止織物受一定拉伸力量而產生的斷裂、撕裂,與避免織物因擴張產生的破裂,而縫合處也要小心避免因受拉力而發生破裂使防護衣有所損壞,以致無法達到保護人體之效果。
考量穿著防護衣時舒適性,透濕度須達到 1500g/m2•24hrs 以上。
過濾功能性則須達到 70% 以上的阻隔效果,試驗時將 (NaCl)氣霧【數量中位粒徑(CMD)為0.075um ± 0.02】使用在相對濕度30 %、溫度25 ℃,並被中和至波磁曼(Boltzmann)平衡狀態的環境,以氣霧濃度不超過200 mg/m3、流速定為32 L/min進行測試,以了解防護衣對於次微米粒子的過濾性能,並確保相對的防護性。
P3等級屬於最高等級防護衣,共有9項測試要求,相較於P2等級防護衣,少了次微米粒子過濾性能,但多了2項測試評估。
此兩項測試之試驗流程分為3階段
國家標準CNS 14798規範防護衣布料須在經過3階段試驗流程後,皆不能穿透。
P3等級防護衣的布料與車縫處,都必須採樣通過測試。
P3等級防護衣通常會在縫合處加上防水膠條,主要是阻隔血液或體液在縫合處滲透,以達到有效阻隔血液穿透以及病毒入侵。故此類P3等級防護衣的布料與車縫處,都必須採樣測試。
請參考以下圖示,各個測試點表示。
圖片來源 : 全球紡織資訊網/醫用防護衣性能要求
P3等級防護衣可達到抗血液與抗病毒的作用。
依據醫用防護衣等級性能與等級。
依 CNS2779 (技術質檢驗抽樣程序及抽樣表) 的規定實施抽樣
依據第2項10種測試項目作為檢測
就我們的理解,應該就是實驗室的等級吧? 或許P2比較好? 排名第2不就比排行第3的好嗎?
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生物性實驗室所分的等級
實驗室在進行實驗時,依據該實驗室所研究之生物製劑或所利用到的細胞 (或微生物) 對環境與生態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,所給予必須達到的安全等級。
傳染性微生物分類(RG) 是針對微生物去分類,生物安全等級(BSL) 是針對實驗室所做的規範。
因應處理的微生物的危險程度分為四個分類
實驗室所必須達到的安全等級當然分成四個等級
不同的BSL規範有不同的 物理防護(Physical Containment) 措施。
例如針對某實驗室須達到BSL-1的安全等級,去規範出物理性防護層級的相關措施,稱做P1,其中“P”就是“Physical”的意思。
這也是為什麼生物性實驗室通常以P1、P2、P3、P4實驗室來命名的原因。
P2實驗室的設施必須能達到BSL-2的安全等級,相對應的P3實驗室的設備就必須達到BSL-3的防護等級。
生物安全等級 vs 傳染性微生物分類 對照表 | ||||
生物安全等級 | BSL-1 | BSL-2 | BSL-3 | BSL-4 |
傳染性微生物分類 | RG1 | RG2 | RG3 | RG4 |
可操作的感染性微生物 | 不會造成人類疾病。如: 大腸桿菌K12型、腺相關病毒。 | 會造成人類疾病。如: 金黃色葡萄球菌、B型肝炎病毒、登革熱等。 | 造成人類嚴重或潛在致命疾病。如: 結核分枝桿菌、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(HIV)、新冠病毒SARS-CoV-2等疾病。 | 造成人類嚴重並且無疫苗或治療方式。如: 伊波拉病毒、馬堡病毒、天花病毒等。 |
P1實驗室的設備是最陽春的,而P4實驗室的設備是最高等級。
新冠病毒屬於傳染性微生物RG3等級,實驗室必須相符P3或是更高等級的P4,才能有效達到BSL-3的安全防護。
現在市面上許多宣稱P3等級的防護衣,其實有可能只是布料有P3認證,真正可達到阻隔新冠病毒防護作用,需要在車縫處貼防水貼條才行。
檢查產品是否有符合規定
防護衣的差異區別在於過濾防護和阻隔病毒、血液的滲透性。該標準必需通過指定的檢驗測試,並且提供相對的有效阻隔性能證明。在我們了解危害風險差別,選擇一件合適的防護衣來保護你我,確保有效抗病毒!